網絡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莫大的便利,同時也給謠言的散布與傳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網絡謠言輕則侵犯個體權利,損害機構形象,重則嚴重干擾人們的生產生活 , 而一旦謠言披上“新聞”的外衣,借助新聞的公信力,其潛在危害則成幾何級數上升,從而危害社會信任體系,引發社會恐慌,誘發社會混亂。正如桑斯坦在《謠言》中所說:“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謠言變得俯拾皆是。我們正生活在謠言泛濫的時代。不信謠,不傳謠,是我們新傳學子的基本要務。 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 一、把關缺失與匿名傳播致使“公關危機” 網絡的把關缺失為群體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隱匿性,信息機制在不同傳播渠道中的嬗變衍化致使輿論“危機公關”現象不斷出現,且社會影響巨大。以 2018年10月28日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該事件的車載視頻曝光后迅速進入公眾視野,24小時內占領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的熱門頭條,最初的事故原因在網絡中呈現為“逆行”“女司機”“高跟鞋”等關鍵詞,因而大量“鍵盤俠”以情緒性言辭進行了所謂的“事件還原”,直到兩天 后官方發聲才揭曉事故原因,真相因此反轉。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在社交化媒體網絡中的謠言嬗變實質為群體傳播的隱匿性與內容把關的缺失性導致了“公關危機”現象的出現。一方面,缺少對新聞內容的嚴格把關。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后,媒體往往為了追逐新聞時效性而將消息快速予以傳播發散,在缺乏把關核實的基礎上過多宣泄主觀情緒,干擾受眾價值判斷,為謠言滋生提供了“溫床”。另一方面,在輿論發酵過程中,官方的真相披露遲遲未到,匿名傳播作用下的謠言機制經過虛假信息的包裝流向社交媒介網,更通過群體模仿進一步壯大謠言惡勢力。 二、新聞失實與群體感染催化“謠言風暴” 當謠言進入媒介傳播渠道后,“假新聞”充斥著整個媒介空間并通過傳播活動不斷激發受眾情緒,形成集合行為中的傳播機制,如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以此改變信息流擴散方式,進一步催化“謠言風暴”。網絡謠言機制緣于新聞失實,“假新聞”的產生因素除了媒介新聞倫理規范的失守,最根本的是社交網絡媒體的傳播隱匿。 謠言的傳播主要是為達到傳播效果從而人為地干預事件真相,新聞媒介在信息加工和內容擇取上過度迎合受眾心理而進行了議程設置,從而讓受眾接受的信息殘缺不全或模糊不清。與此同時不少社交媒體為了滿足運營需求主動傳播“假新聞”,如在“堂姐頂替上大學事件”中,微博平臺中的“假新聞”標題以“可憐”“欺騙”等主觀詞匯進行了誤導傳播。在新聞失實的基礎上,群體傳播的盲目性會迅速開啟輿論場域與集合行為,傳播行為不僅存在主觀性,更以激烈的情緒引發群體感染現象,最終嬗變為“謠言風暴”并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線上線下聯動與泛娛樂化現象加速“沉默螺旋” 數字技術與媒介融合強化了社交媒體的傳播性能,在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為謠言機制的快速擴散提供了便捷手段,一度出現線上線下聯動,加上泛娛樂化現象的出現,謠言機制加速了“沉默螺旋”的產生與發展,讓輿情呈現一邊倒的負面態勢。這種謠言機制的形成并非真正的理性討論,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讓人們產生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勢性脅迫公眾趨同于優勢意見,從而形成了“沉默螺旋”。 互聯網為謠言的快速蔓延提供了傳播前提,大量虛假信息以低俗、暴力、媚俗、泛娛樂化內容吸引受眾關注度,通過群體傳播的集合信息流引導受眾行為,甚至從線上聯動至線下,通過侵犯隱私、人身侮辱等手段將網絡輿論引流至現實生活。 |